30年前,她拋棄了兒子;30年后,兒子活埋了79歲的她

近期,活埋母親一案引發廣泛熱議。

5月2日,陜西省靖邊的馬某把癱瘓母親活埋在一個廢棄的墓坑里,并謊稱未歸的母親去了親戚家。

幸好兒媳察覺到異樣,報了警,馬某母親才得以在3天后被安全救出。

馬某蓄謀殺人的行為有悖人倫,涉嫌犯罪。

憤慨之余,也不由得讓人好奇,馬某的殺人動機是什么?

他經歷了什么,讓他竟向親生母親下此毒手?

我不由得試想,如果我的孩子這么對待我,我會怎么想?

我會感慨萬千,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事情,讓孩子如此痛恨我,置我于死地。

探究這些更深層的東西,可以讓我們育兒時得到一些借鑒,避免相同慘劇的發生。

怨恨的種子

能活埋母親的人該是怎樣的殘酷?本以為認識馬某的人,對他的印象都會是自私、冷漠、暴躁、易怒??蓳従铀f,馬某平時忠厚老實,寡言勤懇,做人很本分,他們也無法想象到馬某會做出這么傷天害理的事。

馬某被抓后,也流露后悔之意。

看了報道后,總結起來,馬某犯下無可饒恕的罪過,離不開“怨恨”二字。

母親大小便失禁弄得屋子臭氣熏天,他忍受不了。這是直接動機,但其實他最無法釋懷的是少年時被母親拋棄。

58歲的馬某,與母親相處時間不長。

馬某自幼喪父,12歲時母親改嫁,組建新家庭后,還生了一個小兒子。馬某16歲時,馬母和繼父帶著其他兩個兒子去甘肅生活,馬某和姐姐被留下,由叔父養大成人。

而且馬某的父親是抱養的。所以馬某和叔父沒有血緣關系,縱使叔父對他再好,寄人籬下的生活,滋味也不太好受。

離開之后馬母一直與二兒子生活,不曾找過馬某。

直到馬某家耕地被占用,得到國家經濟補償那年,也就是時隔三十多年后,母親才回來。

后來,年事已高的馬母,需要照顧,于去年,搬到大兒子(犯罪嫌疑人)的家里。

這不禁讓人生出大問號,馬母育有四個孩子,那個與第二個丈夫生下的小兒子呢?為什么不找其他孩子,偏偏找上了被自己拋棄不顧的大兒子?而且早不回來,晚不回來,偏在大兒子得到耕地補償款時回來了?

這不禁又讓我想到中國人的“親情債”,多少人始終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,一聲“爸”“媽”如同緊箍咒,自己作為兒女,被生下就應該用一生感恩。父母生而不養,兒女害怕背上不孝的罪名,始終不敢反抗。

今年熱劇《精英律師》中的栗娜,她的父親生而不養,帶給她的只有暴風雨。她依靠自己的力量,才艱難立足,有了事業和房子。而父親只有在沒錢時,才會想到她。

栗父老了,沒地方住了,就以“養兒防老”的名義強住栗娜的房子,要栗娜贍養他。

當栗娜問起“憑什么?”時,父親回答道:“就憑我是你爸。你作為女兒,就得盡這個贍養義務。”

可試問,沒有盡到養育的義務,就想得到被贍養的權利,是不是有些霸道無理?

綜藝《中國夢想秀》中,有個女嘉賓出生沒多久就被親生父母送給養父母。明明住在同一個小鎮上,卻二十幾年來從未看過她。

節目組偷偷找來她的親生父母,讓他們相認。本想煽情一番,卻遭到女嘉賓的拒絕。

這之后,主持人批評女嘉賓,不與親生父母相認就是狹隘、自私。

面對主持人的道德綁架,她堅定地表示:

“我不愿意。我認定的父母就是我的養父養母,因為在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,他們(生父生母)沒有出現。”

所謂親人,不是靠血緣關系來判定,而是看誰給了你不可替代的愛和陪伴。

缺位孩子的成長,就別怪他恨你

回到馬某一案,殺人犯法,活埋弒母,沒得洗。無論他經歷了怎樣的傷痛,都不能使殺人變得正義。

被拋棄的孩子,在缺愛的環境下長大,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是很困難的,對他今后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都有影響。

鄰居說,馬某很少說話。別人同他打招呼時,他有時會“嗯”一聲,自己不主動同別人打招呼。

這也能看出來,他不容易同別人建立信任關系。

在同別人交往時,他會不會想到三十年前的那天,母親離開前,留給他的背影呢?會不會因此覺得,在其他關系中,自己的期待也會被辜負呢?

埋怨的種子在那個瞬間種下,在之后的歲月中,不斷地生根發芽。他會產生自我懷疑,被留下來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值得被愛。

其實,拋棄孩子,無異于殺死孩子。

生養孩子,就要對他負責

孩子借由父母,來到這個世上。不是為了服務于父母,而是為了成為自己才存在的。

可很多父母生了孩子,就覺得自己是孩子的創造者、主宰者、擁有者。

可以對孩子呼來喝去,可以隨意舍棄,可以傷害他過后,繼續壓榨他的價值。

也許是因為迫不得已的理由,馬母拋棄了少年時的馬某??蔀槭裁催^后三十幾年不聞不問?這顯然是一種對孩子的忽視。

電影《何以為家》中,小男孩贊恩說道:“我要控訴我的父母,因為他們生了我。”

父親不關心他的教育,讓他去小賣店里打工,扶持家庭。妹妹12歲,被父母嫁給了房東,用來抵租金,導致妹妹死亡。

被父母生而不養的孩子,是不幸的!生了孩子,就要對孩子負責,而不是反而要孩子負責父母的人生。

童年傷痕累累的人,

也可以擁有幸福的未來

一般人成長過程中,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,只是傷害的程度不一樣。深陷痛苦難以自拔,就很容易無意中又給下一代造成新的傷害。

“為了你,媽媽才這樣的。”

“你不好好學習,對得起媽媽嗎?”

“你真是一無是處。”

“瞧瞧別人,再瞧瞧你,你怎么處處不如別人。”

……

語言攻擊、冷暴力、道德綁架、挫折教育……童年時期遭受的這些,給我們的成長道路帶來了陰霾,現在又可能經由我們蔓延到兒女身上。

成年前,我們可以把責任和過錯推給父母。

但成年之后,如果還是不能好好生活,那根源可能在原生家庭,但責任已經是自己的了。

弒母的馬某,明明有更好的選擇。

比如當母親要求他贍養時,他可以拒絕。

無法共處,無法原諒,就不要委屈自己。

正當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拒絕照顧的理由。

更多的人,雖不會做出這樣出格的事情。但他們也一樣被道德綁架,一味忍受父母的傷害、不去自我保護。

尹建莉老師說過:

要不要感恩父母,這要看情況。父母生孩子,本身算不上恩情,尊重和愛護才是恩情。如果沒有尊重和愛護,不但無恩,還有害。

有讓自己感覺無愛無尊重的父母怎么辦?遠離,不必糾結。

如果在‘孝順’面前尚有糾結,就要提醒自己:遠離、不惹他們生氣、自己活得開心,這才是真孝順。父母只要尚有一點愛心,就不希望孩子活得痛苦;若連這點愛也沒有,更說明該離開了。

最不需要做的是一邊怨恨一邊糾纏。

治愈原生家庭的傷口需要一個過程。一下子和父母和解是不現實的。

所以,最開始,先專注接納自己、保護自己、療愈自己,提升自我價值,讓自己越來越好。

有點經濟能力的話,還可以考慮給父母點錢,而不強求自己貼身照顧父母、心甘情愿地愛父母。

等完成自我療愈、更有內在力量后,和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水到渠成。

父母的缺位,給我們的心上燙了個大窟窿。與其試圖感化父母來愛我們,不如放下對別人的期望,好好用愛滋養自己。

美好的未來從來都只掌握在自己手中,光明的出口就在前方,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從過去掙脫出來。

現已為人父母的我們,更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。學會自愛,強大起來,孩子也能茁壯成長。

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!

評論列表

直播預告
LIVE PREVIEW

家庭教育困惑
TUTOR CONFUSION

已幫助10萬 + 家庭收獲幸福

專業解決10-18歲孩子

自閉 不聽話 厭學 叛逆 早戀 親子關系差 離家出走
適合家長
欧美阿v高清资源在线,av午夜街电影天堂,free性videos护士chinese,国产精品极品在线拍,又色又爽又污视频还免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