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卑的孩子,大都來自這3種家庭

每一位家長,都希望自己能養出自信滿滿的孩子。

可家長總有一些“為了讓孩子更好”的行為,反而造成孩子的自卑。

我們總以為,自卑孩子的面貌是膽小怯懦,永遠都是害怕謹慎的樣子。

其實,自卑的面貌多種多樣,有些看起來疾聲厲色的孩子,內心也是自卑的。

阿德勒在《超越自卑》一書中,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:

三個小孩都是第一次去動物園玩,站在獅子前面時,他們的反應截然不同。

第一個孩子躲在媽媽身后,說我想回家。

第二個孩子臉色發白,雙腿顫抖著說,“我一點也不害怕”。

第三個孩子惡狠狠地瞪著獅子,問媽媽“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嗎?”

其實這三個孩子,都非常害怕,只不過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,表達著自己的感受。

面對恐懼的時候,有的人躲閃,有的人用一個強大的面具防御,有的人把恐懼藏起來,假裝不存在。

自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,他們的表現形式不同,本質上卻是相同的,都是一個孩子對自己深深的不認可。

他們或者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優秀,或者覺得拒絕別人非常困難,或者一直渴望別人的認可,或者過于喜歡表現自己,甚至,他們可能總是喜歡貶低別人,表現得傲慢和自負……

不管怎么樣,他們都是在用行為,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和自卑。

誰都不想養出自卑的孩子,可一個自卑的孩子,大多與他背后的家庭有關。

 

比較——永遠的假想敵

有一個朋友,她是出了名的“凡爾賽”。

她明明又漂亮,又有成功的事業,又有美滿的家庭,但是她總說自己焦慮,覺得自己糟糕透了。

時間久了,身邊的朋友總是調侃她:你每天讓我們月入5千的人,安慰你這個月入3萬的。

其實,她并不是在炫耀,而是真的自卑。

別人覺得她漂亮,可她覺得自己120斤,已經算胖了。別人覺得她收入高,可她總是羨慕年薪百萬的人。別人覺得她家庭美滿,可是她總嫌棄老公不如別人帥。

不管她有多優秀,她總是能找到一個比較對象,把自己打敗。

有一次在聊天中,她提到自己的父母總是拿她跟別人比較。

小時候,她身邊“別人家的孩子”太多了。學習成績跟小明比,長相跟小麗比,做家務跟小蘭比,勤儉節約跟小亮比。

所以,她一直在努力,希望可以超越那些孩子。但是不管她怎么努力,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。

多年后,她的確活成了無堅不摧的樣子,各方面都要強,各方面都盡量做得更好。

可是,她一點也不快樂。

那一項項的成就,就像在昭告天下:你看我夠優秀了吧。她自己內心的聲音卻在說:這些算什么。

比較是一種神秘的力量,因為我們只了解自己,卻并不了解對方。我們只能把對方想象得強大,自己則是永遠技不如人。

一個人如果一直都有不如別人的體驗,那么他可能會表現出攻擊性,攻擊別人的能力和智力。

如果對方比自己厲害,那么他就會轉向攻擊自己。

如果自己比別人厲害,他可能會短暫得到滿足,然后繼續尋找下一個比較對象。

父母從小喜歡比較,孩子的一生都在尋找競爭對手。

這場競爭中,不管他們輸了還是贏了,最終的結果,都是輸得一敗涂地。

因為競爭對手根本不存在,唯一的敵人,就是我們“弱小”的自己。

 

懂事——我不配擁有愛

我們總覺得,孩子的懂事是一種優秀的品質。

其實,懂事是一個孩子,最深的絕望。

他們的情感需求發出之后,又被打壓回去。于是,他們只能迎合別人的期待,扮演成一個懂事的孩子,換來一點點的關懷。

他們也會學著藏起自己的需求,怕別人以為他們不懂事,乖巧順從就是他們自我保護的鎧甲。

李雪琴在《脫口秀大會》一戰成名,她“喪萌”的表演形式,脫口而出的段子太讓人喜歡。

光鮮的背后,李雪琴是一個“不快樂”的孩子。

她說:我所有的青春期、叛逆期,在小學就結束了,上初中開始我就很懂事了。

因為父母婚姻破裂,離婚后媽媽情緒又非常不穩定,她只能讓自己一夜長大,變得懂事。

用她自己的話說,她是“媽媽的媽媽”,一直承接著媽媽的情緒。

同時,她為了不讓父母有負擔,覺得是父母離婚耽誤了她學習,她拼命努力,考上北大。

由于情感長期被壓抑,她變得自卑,敏感,抑郁。

可以想象,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,每當他渴望幫助的時候,他卻要反過來扮演幫助別人的角色;每當他內心一片狼藉的時候,他卻要假裝沒事地去做“懂事”的事。

這樣的打擊力量,相當于是雙份的。

一份是壓抑了他的需求,另一份是強迫他扮演另一個模樣。

他們早就忘了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什么,更不會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。

如果一個人的情感被父母忽視,他們不會覺得父母做得不對,他們只會重新調整自我評價的方式——我是不夠好的,我不配得到愛。

他們怕別人看不起自己,從而表現得乖巧得體。

 

否定——我只愛優秀的你

父母總是喜歡貶低否定孩子,的確會激發起孩子崛起的力量。

但是,那并不是發自內心的成長與變好,而是孩子制造出一個“假的我”,來獲得父母的喜歡。

這個“假的我”,就是一個孩子的假自體。

他們真實的自我,是希望父母能夠看到真實的他們,哪怕成績不好,哪怕沒那么優秀,也值得被接納,值得被愛。

可是,父母的否定與打擊讓他們知道,那個真實的自我無法被愛,只有那虛假的、優秀的“假自體”才令人喜歡。

他們必須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,才能換來別人的認可??墒?,那份認可又讓他們難以承受,因為那并不是對他們的評價,而像是對另一個人的評價。

他覺得,別人喜歡的都是那個假的他,而藏在假自體背后真實的他,就會感到自卑,感覺自己不夠好,不斷打擊貶低自己。

我們總是聽父母說這樣一句話:否定你是為你好,我寧愿你將來恨我,也要你做一個有出息的孩子。

父母的不斷打擊否定,也許會讓孩子的那個“假我”不斷強大,奮起直追。

在世俗的眼光里,他們是優秀的孩子,他們比同齡人優秀。

可是沒有人知道,那些深夜痛哭,永遠無法認可自己,找不到靈魂棲息地的他們,到底有多苦。

阿德勒說:追求卓越是我們的本能,而自卑感是它的副產物。

適當的自卑感,能夠讓我們追求更好的自我。

可父母的打擊,讓一個人過度追求卓越,它的副產品自卑也就來得更加兇猛。

 

自卑的孩子,沒有被好好愛過

 

自卑的本質,是愛的匱乏。

一個人沒有被愛過,沒有被好好的看見,他們沒有品嘗過愛的味道,也就很難愛自己。

作為父母,也并非不想好好愛孩子,也并不是故意打擊否定孩子,或者拿孩子跟別人比較。

只是父母自身還沒有長出強大的靈魂,他們把自己的恐懼投射給了孩子,弱小的孩子只能認同這種投射。

很多時候,父母本身是自戀的,他們希望自己的期待全都被滿足,自己發出一個信號,就可以得到響應。

他們自己的自戀沒有得到滿足時,就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全能的,各方面都優異的。于是,他們表現得挑剔。

有時候說不清孩子哪里不好,但就是滿意不了。

并不是父母不想好好愛孩子,而是他們缺乏愛的能力。

父母想要一個自信的孩子,并不能靠各種“激將”的方式,也不是通過痛苦的方式。

而是要給他相信自己、認可自己的力量。

只有父母給孩子認可,看見孩子的內心,他們才能與自己真實的自體對話,看到真實的自己。

自信的孩子,是在愛的環境里,自然流露的結果。

匱乏的愛,會導致自卑。健康的愛,才會讓孩子自信。

 

自信的孩子

更有力量面對挑戰

所以父母所要做的

不是人為給孩子制造挫折和打擊

而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

看完文章還有疑問歡迎咨詢

教您如何愛自己、愛孩子,還有超實用的家庭教育萬能公式,給您帶回家

評論列表

直播預告
LIVE PREVIEW

家庭教育困惑
TUTOR CONFUSION

已幫助10萬 + 家庭收獲幸福

專業解決10-18歲孩子

自閉 不聽話 厭學 叛逆 早戀 親子關系差 離家出走
適合家長
欧美阿v高清资源在线,av午夜街电影天堂,free性videos护士chinese,国产精品极品在线拍,又色又爽又污视频还免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