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,第一名竟然是它

考研現場,考生們奮筆疾書,向著心中的目標努力。之前某山東考點,出現了一個5歲孩子的身影。

這個男孩不是來考試的,而是被媽媽拉來提前體驗考研氛圍的!

男孩的媽媽說:

“孩子還有16年,5840天就考研了,提前帶過來感受氛圍,對孩子成長有幫助。”

看到這個新聞,我忍不住心里冒出問號:5歲正是一個孩子無憂無慮玩耍的年紀,能感受到什么氛圍?

視頻中的男孩,果然是一蹦一跳開開心心的,以為媽媽帶自己來玩;完全想不到從這一天開始,自己就要被媽媽計算好的5840天裹挾著前進了。

過早傳遞給孩子“競爭激烈”“分數決定命運”的壓力,真的有必要嗎?

想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,與其通過這種方式“嚇唬”孩子,不如盡早讓娃見見這3種世面吧!

01見識世界的“法門”

美國生物學家馬克·羅茲維格(Rosenzweig)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

把基因資質一致的老鼠分為三組,把它們置于三種不同的環境中做觀察對比。

幾個月后,實驗結果顯示,在有著秋千、滑梯、木梯、小橋等“豐富環境”組下生活的老鼠機靈好動,其他兩組卻目光呆滯。

老鼠的大腦皮層在厚度、蛋白質含量、細胞大小等方面,都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產生差異。

最后得出結論:

環境越豐富,大腦發育越好!

的確,帶娃多出去走走,見天地的廣博、看他鄉的風土人情......孩子走過的路,都會成為他人生收藏的寶藏。

曾經很火的一篇文章《對不起,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》,就講了一對80后夫妻,沒有給孩子買800萬的學區房,而是雙雙辭職,帶著5歲兒子環游世界的故事。

他們想告訴孩子什么是湛藍色的天空,沒有塵土沒有霾,就去了希臘圣托里尼:

想讓孩子知道國王的城堡不止存在于童話故事中,便在德國新天鵝堡留下了一家人的身影:

不僅帶孩子看世間的美好,也看看世上存在的殘酷和痛苦。

在華盛頓歷史博物館,讓孩子親眼見到成人世界曾充滿鮮血與殺戮:

在耶路撒冷哭墻給孩子講述種族間的沖突與融合,千年以來綿延不休:

在古巴哈瓦那街頭,他們看見貧窮的邊緣,頑強的人們依然樂觀;在墨西哥城瓜達盧珮圣母堂,他們看見虔誠的人們,在期待著靈魂深處無盡的救贖......

被父母帶去各處旅行的孩子——眼里有了更廣袤的世界,更多樣的生存環境,領略了人生百態......

許多網友對這樣的經歷心生羨慕,但一些父母可能會覺得為難:

“游歷世界,需要經濟基礎啊。”

“有錢人才可以任性,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拼命讀書,以后自己去看世界。”

別著急,其實,帶孩子見世面,不一定要很多錢,不一定非要去多么遠的地方,也不一定非要去名勝古跡。

哪怕是家門口的公園、菜市場、小草叢......帶著孩子一起觀察TA沒有注意過的事物,也會讓孩子擁有豐厚的收獲。

關鍵在于,作為大人的我們,是否有著熱愛生活、對一切保持好奇的心?

關鍵在于,作為家長的我們,舍不舍得放手,讓孩子自由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?

生活中,我們一定對這些“這不能碰、那不能做”的場景不陌生:

孩子在不會影響他人,也沒有安全隱患的空地上奔跑,家長:“別跑呀,小心摔倒了!”

孩子把玩具拆了裝、裝了拆,家長:“搞壞了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了!”

孩子在路上踩踩水坑、撿撿石頭,家長:“太臟了,趕緊過來,不許碰。”

于是孩子也只能小心翼翼,收起自己的好奇心、探索欲,做個家長眼中講衛生、不添亂、一心搞學習的乖寶寶……

長此以往,孩子變得畏手畏腳,逐漸失去對事物的興趣和鉆研新知的動力。

孫儷曾經在微博說到兩個孩子總是喜歡在墻上涂涂畫畫。

當她想要阻止孩子的時候,鄧超阻止了她,告訴她不要影響了孩子們的創作,墻紙可以換,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。

后來,孫儷不再阻止小朋友的寫寫畫畫,還帶著孩子到處去畫。

墻紙有墻紙的好,沙地有沙地的妙。

所謂見識,不正是這樣了解世界嗎——用雙手觸摸它,用心去感受它,了解它的樣子、它的成色、它的習性、它的規則……

給孩子空間去自由探索,不需要多高的成本,也不會付出多大的代價,卻能讓孩子知道如何跟這世界好好相處,不必小心翼翼唯唯諾諾,而是大氣平和地站在陽光里、天地間,做事情得心應手。

02穿越時空的旅行

一個人能親身丈量世界的腳步畢竟是有限的;但通過其他人的眼睛和腳步看世界,就能無限地擴大。

閱讀,便是通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最好的途徑,沒有之一。

楊絳曾寫道:

“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門。

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,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,也不怕攪擾主人。

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,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。

而且可以經常去、時刻去,如果不得要領,還可以不辭而別,或者另就高明,和他對質。”

中國最后一位女先生葉嘉瑩,年少經歷喪母之痛、戰火紛爭、家道變遷......一生顛沛流離。

在困苦中,她捧起了書本,渡己達人。

如今年近百歲的她,憑借書本走出憂患,舉手投足間,都是一個學者的達觀平和、優雅淡然。

董卿在《朗讀者》中這樣描述葉先生:

“她的一生,雖然命運多舛,雖然顛沛流離卻渡人無數。”

才華橫溢、金句疊出的董卿,也是這樣一位在書香浸染中,由內而外散發出文化修養的女子。

從小,董卿的父母就注重對她閱讀上的培養;時至今日,她依然保持著每天閱讀1小時的良好習慣。

熱愛讀書,通過閱讀開闊眼界、提升氣質、升華人生的人物故事,還能舉出好多好多;

但如果一定要說讀書能帶來什么實實在在的好處,我想起之前看到過一位網友分享的故事。

這位網友去應聘一個自己心心念念的職位。

集體面試的時候,面試官講了一個笑話。

其他人都正襟危坐,只有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。

結果,他成了唯一被錄取的幸運兒。

原來,面試官講的笑話里,引入了一個典故,其他人都沒聽明白,只有他一個人聽懂了。

他無比感慨地說,幸虧自己平時一直有閱讀的習慣,讀得多,知道的自然也多。

熱愛讀書的人,當然不是為了任何功利性的目的,只是在機會來臨的時候,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。

閱讀的好處和重要性毋庸置疑,所以學堂經常收到關于“孩子不愛讀書,怎么培養孩子閱讀興趣”這類提問。

其實,孩子天生有探索欲和好奇心,對于書中的世界自然也有向往,只不過在一些日常中,閱讀興趣逐漸被破壞掉了。

我們可以自查,如果在孩子閱讀時,我們有下面這些行為,請趕快停止:

1、孩子專注閱讀時,被打擾,被迫中止閱讀。

2、要求孩子必須看家長或老師推薦的指定書目。

3、限制孩子閱讀的姿勢、速度、時間。

4、要求孩子做書摘,背誦好詞好句,讀完一定要有顯而易見的收獲。

5、孩子不專心讀的時候就指指點點說教。

尹建莉老師曾說:

閱讀的功能是熏陶、浸染,而不是記憶和搬運。

閱讀就像吃飯,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;只要讀過幾本不錯的書,建立起閱讀興趣,讀者就開啟了自我選書功能。

不論怎么讀,家長都不必干涉。

不管孩子看不看書,我們都可以先放下強迫孩子看書的執念,自己拿起一本書來,沉浸其中;讀到精彩的故事,給孩子講講,一起欣賞......

這樣的耳濡目染、言傳身教,比對孩子念叨一萬句“好好看點書吧”都管用呢。

見世面的最便利高效的方式,是閱讀;希望孩子愛上閱讀,就先做個愛書的大人吧!

03從不止步的力量

很慶幸的是,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了: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,就先要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。

只是人無完人,如果不想讓自己某方面的局限變成孩子認知的天花板,該從哪里尋找助力呢?

聰明的父母就想到了為孩子找“老師”的辦法。

清末,在很多人還在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候,曾國藩就意識到自己和周圍環境的局限,也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優勢。

于是他請西洋的教師,教導兒子曾紀澤學習英語、數學、化學。

長大后的曾紀澤,沒有一點舊官僚的倨傲,能以一個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西方世界。

因為英文出色,他曾出任駐英、法大臣。

在出使期間,深入了解各國風土人情,研究國際公法考察西歐諸國工、商業及社會情況。

這些經歷,都讓曾紀澤眼界大開,格局和胸襟遠遠超過同僚。

左宗棠曾夸他:中外傾心,于時局大有裨益。

隨著清政府與西方各個國家交流的增多,曾紀澤更是成為晚清首屈一指的外交家。

有局限不可怕,看到并正視自己的局限,和孩子一起,向更優秀的榜樣學習就是了。

帶領孩子向別人優秀的地方學習,也是一個雙贏的過程:

一方面,他人的優秀品質會傳遞到孩子身上;

一方面,父母自身的謙遜、努力、勤奮,對所遇之人的真誠,對更加優秀的孜孜以求,也會直接被孩子吸收。

探索世界的路,是走不完的;

知識爆炸的年代,書是看不完的;

我們能了解的人和事,也是有限的。

父母的智慧,就是為孩子敞開奔向世界的大門:

放手和鼓勵,比處處幫孩子規劃更重要;

給孩子準備一間書房,比給他買800萬的學區房更重要;

父母提升見識和眼光,比父母有多少財富更重要。

盡可能帶孩子走出去,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體驗生活的機會,將閱讀和優秀的榜樣、“老師”帶到孩子的面前——做到這些,就盡可以放心了,您的孩子想不出色都難!

評論列表

直播預告
LIVE PREVIEW

家庭教育困惑
TUTOR CONFUSION

已幫助10萬 + 家庭收獲幸福

專業解決10-18歲孩子

自閉 不聽話 厭學 叛逆 早戀 親子關系差 離家出走
適合家長
欧美阿v高清资源在线,av午夜街电影天堂,free性videos护士chinese,国产精品极品在线拍,又色又爽又污视频还免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