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姐說
老實說,我懷疑用徐靜蕾當反面案例對很多人來說搞不好“適得其反”。他們很可能會說:“那她不是還挺好的嗎?可見打擊一下也沒什么大不了啊。”先不說幸存者偏差這回事,“鞋子”再漂亮,舒不舒服還得“腳”說了算。吃瓜群眾們覺得“看上去很美”,但當事者心靈的傷口卻不會因為外表足夠光鮮就一筆勾銷。傷口愈合既要靠緣分,也要靠運氣。一輩子抱恨的十之八九,誰敢拍胸脯替他們說“沒關系”?
壹姐: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,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
作者 | 居瀟瀟 來源 | 薩提亞育兒(ID:satiryuer)
前不久,央視《心理訪談》的一期節目讓人印象深刻。
主人公范成金,今年33歲,在大學畢業后一直沒有找工作,整整十年,始終在家啃老。
在鏡頭前,她和父母之間互相埋怨,幾乎每說一句話就要針鋒相對。
她說自己喜歡雕刻,母親在一旁插話反駁:“喜歡那個有啥用?喜歡啥,啥也干不了。”
她對記者大聲抱怨:“她不讓我說話,她明顯不讓我說!”母親也不示弱地喊:“讓你說,讓你說,你一事無成,一事無成啊你!”
說起父母,范成金幾乎都是憤慨。
她回憶起初中時很喜歡寫寫畫畫,還設計過運動鞋和服裝,但當她興致勃勃拿給父母看時,迎來的只有冷嘲熱諷:“有啥用呀,有用嗎?看書去!”
甚至還因此把她狠狠打了一頓,認為她沒認真讀書。
在范成金的眼里,自己從未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,永遠只有打擊,就連普通的做飯,父母和姐姐也會過來指責她“你擱水咋擱這么多?你這飯咋做的?”
久而久之,她心情越來越壓抑,開始害怕和別人打交道。
讀大學期間,她和朋友一起去超市做兼職,當顧客咨詢問題的時候,她緊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。
大學畢業后,她也曾找過工作,但這種說不出話的癥狀越來越嚴重,而家人給她的不是支持,而是指責:
“你將來成事了,我給你跪下”
“你成事了,狗都成事了。”
最后,她一氣之下再也不找工作,在家中待業到如今。
對于范成金的遭遇,有人嘲笑她:“小姐身子丫鬟命,生錯了家庭”,也有人感慨:“她太想證明她父母錯了,以至于不惜毀了自己。”
一條點贊最多的評論寫著:
“跟我的成長經歷一模一樣,從小被否定,不能跟別人很好地相處”。
這才是問題的關鍵。
范成金從一個大學畢業生到待業十年的啃老族的轉變,背后是三十多年被否定和貶低的人生。
要想毀掉一個孩子,就狠狠地打擊他。
被否定的痛苦,是終身的
生活中,很多家長都是打擊式教育的忠實擁躉。
他們認為這樣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,“知恥近乎勇”,卻不知道,得不到尊重的孩子,同樣找不到自信。
演藝圈才女徐靜蕾就是這樣一個被“打擊”著長大的孩子。旁人眼中,她從演員到導演,再到制片,橫跨不同種類的工作,始終在突破自我。
但誰能相信,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女人,哪怕年過四十,面對自己的父親依然本能地“發憷”。她害怕父親的評價,內心深處永遠充滿不自信。
徐爸爸是個典型的"虎爸",從徐靜蕾出生開始,這個曾經從政的男人就對這個孩子寄予厚望,他希望證明,自己的女兒不比任何男孩差,好借此彌補"沒生到男孩兒"的遺憾。
在那個通訊不便的時代,徐爸爸會專門去圖書館將各種育兒書籍手抄回家,按照教科書上的要求,把女兒的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。
徐靜蕾的童年都在練字、練琴和學英語中度過,但是,不論她多努力,父親似乎永遠都不滿意。
他要求女兒一定要練好字,理由竟然是,他怕女兒長大后找不到工作,寫一手好字總能有個去處,不至于沒飯吃。
旁人眼中多才多藝的孩子,到了徐爸爸這兒,就成了工作都找不到的人,這樣的落差,讓徐靜蕾很長時間都不能放下與父親的心結。
她的導演處女作《我和爸爸》,講述的就是一對父女的故事,影片里,她把父親這個角色塑造成了一個平易近人、尊重孩子的形象,和現實中自己的父親完全相反,這其實也是一種無聲的抗議。
徐靜蕾曾和作家王朔有一段不為世俗所容的感情,相識之初,王朔的年齡就幾乎可以當她的父親,但徐靜蕾依然愛得飛蛾撲火。
現在看來,也許正是因為在親生父親那里遭遇了太多打擊,她才會下意識地在親密關系中尋找一個完美的“父親”形象。
可見,哪怕事業再成功,但那些被貶低和否定的痛苦,終身都將如影隨形。
打擊不是愛,也不是教育
知乎上有人提問:如何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?
有一個回答一針見血:
不存在打擊式教育,打擊就是打擊,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,但更多的是對子女的否定。
所謂“打擊式教育”,本來就是個偽命題,那些說出口的否定、謾罵乃至詛咒,根本不是教育,而是傷害。
有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,名叫《伯德小姐》,它講述的就是與“打擊式教育”有關的故事。
電影其中一個場景,是母女倆開車去學校。
女兒伯德小姐正在念高中,她無意中說起,自己希望去大城市上大學。結果,母親毫不留情地開始諷刺她:“反正你也考不上。”
種種刺耳的言語,讓女孩忍無可忍,跳下車逃離這一切。
類似的挖苦充斥著整個影片,母親對女兒一次又一次打擊,讓她陷入了巨大的自我否定之中,也讓母女之間的關系降至冰點。
電影里有這樣一段對話:
“媽媽,我有時只是希望你能喜歡我。”
“親愛的,我當然愛你。”
“不,我是問你,你喜歡我嗎?”
“我只是希望你能夠成為最好的那個你。”
“可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?”
母親沒有回答,陷入了長久的沉默。
許多爸媽和電影中的母親抱著同樣的想法,“我希望孩子能變得更好”,但很少有人會思考:
如果孩子所呈現出的已經是他們竭盡所能之后的成果呢?
難道世俗意義上不夠優秀的孩子,就不配得到愛了嗎?
不,孩子不是因為優秀而被愛,他們本身就已經是很美好的存在,也理應在愛和祝福中成長。
有句俗語叫“打是親罵是愛”,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挺過被打擊的痛苦,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,只會留下被最親近的人否定的痛。
所謂的“打擊式教育”,滿足的只是成年人自己情緒一種發泄,對孩子所起的正面作用寥寥無幾。
愛需要用正確的方式說出來
現實中,大部分父母并非刻意要去打擊孩子,很多時候,所謂打擊和挖苦,背后都是可憐天下父母心。
但是,再好的出發點,如果沒有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,只會適得其反。
聰明的父母,從來不會正話反說。既然是對孩子的愛和鼓勵,就要用最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國學大師豐子愷,不僅在專業領域造詣非凡,對教育孩子也有獨到的見解。其中最核心的觀點,就是主動贊美孩子。
在那個物質匱乏、生活動蕩的年代,豐子愷從不把外界的壓力帶到親子關系中,旁人眼中的“熊孩子行為”,在他眼里卻是孩子天真可愛的表現。
孩子想要搬動比自己身體還大的椅子,有時還會一起翻倒在地上,他不指責不發火,而是感慨:“你們是不受大自然的支配,不受人類社會的束縛的創造者,你們的世界何等廣大!”
孩子多愁善感,一?;ㄉ椎袈?,或是自己嚼了舌頭,小貓不肯吃糕,都要哭得嘴唇翻白,昏去一兩分鐘,他笑著贊嘆:“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,你什么事情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。”話里話外透露的是一種全然的欣賞。
孩子拿新鞋子給凳子的腳穿了,得意地叫“阿寶兩只腳,凳子四只腳”,他由衷佩服:“孩子的創造力,比大人真是強盛得多。”
豐子愷說:“童年,人生中短暫的黃金時代,需要我們好好欣賞、珍重和保護。”
對待兒女,豐子愷就如朋友,給予最大的理解和尊重,在尊重的基礎之上,他再進一步要求兒女刻苦讀書、做真誠、正直、獨立的人。
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尊重,豐子愷七個子女個個成才,雖沒有大富大貴,但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一番成績,過著自給自足、平和幸福的生活。
克里希那穆提說:教育的最大任務在于產生一個完整的人。
打擊、否定,是與教育本身的初衷背道而馳的,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,從孩子的角度去感知、去體會,自然而然地愛孩子,父母和孩子才能一同成長,成為更好的人。
愿每一位父母,都能用最合適的方式,表達對孩子的愛,也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地看見,不必被否定,被傷害。
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:“教育即是生長,除它自身之外,并沒有別的目的。”
與大家共勉。
作者介紹:居瀟瀟,本文首發平臺:薩提亞育兒(ID:satiryuer),傳播薩提亞、NLP、催眠、家排、NLP教練技術、親密關系等實用心理學,與大師相遇,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,轉載請聯系授權。
聲明:本文章來自網友發表,不代表我們的觀點。未作人工編輯處理,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,請立即聯系我們。若您有不同的教育觀點請到公眾號“知嘛家庭教育”發表評論。
2022-06-17 16:53:12
2022-06-08 09:50:57
2022-07-27 11:41:05
2022-07-24 13:40:29
2022-07-21 16:01:40
2022-06-24 17:32:22
2022-06-21 12:18:15
2022-07-07 14:12:56
2022-07-25 15:27: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