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“小孩愛說的爛梗越來越多了”的話題被批評上了熱搜:
和身邊一些媽媽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,大家清一色覺得現在互聯網亂象真是坑娃不淺,是得重拳出擊好好管管了。
我想到了我家的小丫頭:
“woc(我靠),ddl(最后期限)快到了,我有點emo(焦慮)……”
“XXX真是絕絕子,yyds(永遠的神),dddd(懂的都懂)……”
這些是她和同學煲電話粥時掛在嘴邊的常用“網絡梗”,也不是啥正經英文單詞,哪怕我是個新媒體工作者,自詡5G沖浪一線選手,要是不專門請教一下她啥意思,一句話里常常也有半句聽不懂。
但孩子之間用這些詞交流得眉飛色舞,偶爾還會吐槽我:“你連這都不知道?”
我嘿嘿一笑:“確實我老土了,跟不上潮流。”
打著哈哈一樂呵這事兒就過去了,從不會上綱上線揪著討論“你這什么爛梗,掛在嘴邊合適嘛”之類的問題,大家都情緒穩定,懂的也沒影響成績,不懂的也沒影響工作。
可我小時候就不一樣了,我至今記得因為當時一句流行爛梗,我氣得差點自殺的事情。
比“爛梗”更傷人的教育方式
那是我小學二年級,當時流行一個卡通形象叫“流氓兔”,瞇瞇眼,一副色瞇瞇懶洋洋的樣子,這兔子口頭禪剛好是一句“我是流氓我怕誰”。
這句話現在敲出來尬得我腳趾摳地;
但二年級的小孩懂什么呀,因為喜歡那只搞笑又可愛的兔子,我專門買來相關的各種書皮,還精心把它的口頭禪用筆寫上去,感覺自己走在了流行的前端。
然而,就是這句話惹了禍。
班主任老師無意間瞟到我書皮上的這句話,二話不說把語文課本摔在我臉上,當著全班面怒吼:
“小小年紀不學好,天天看什么亂七八糟的,書皮上的話趕緊擦了,下午把你家長叫來!”
我當時一臉懵,反應了好一會兒才弄明白自己錯哪了,原本只單純當做可愛卡通口頭禪的一句話,從此也真正明白了它的含義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感覺有一塊小小的地方被扭曲了。
更要命的是,對那時候的孩子來說,叫家長可是一件天大的事,是“差生”專屬,一定是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錯誤才會被叫家長,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無異于當眾處刑。
后來的故事可想而知,家長來了聽了老師的一面之詞,也不分清紅皂白把我數落一通,我試圖辯解,換來的是一句:
“老師的話你得聽,怎么別人都不寫就你寫,怎么不說別人就說你呢……”
事實是,當時全班有不少孩子都寫這句話玩,誰也沒有壞心思;
至于為什么不說別人光說我,那是另一個悲催的故事了,也許是我倒霉吧!
一晃幾十年過去了,包括我在內,喜歡“流氓兔”的那些小孩,后來都因為那句口頭禪長壞長殘了嗎?并沒有;
但留下心理陰影了是一定的,尤其是我,像個桿子一樣立在那,直到現在還有老同學提起當初的事。
不是孩子變壞了,
是壞事都冒出來了
正因為我經歷過,所以我懂。
網上能找到很多“網絡爛梗”滲透進孩子作業、試卷的案例。
有作文不知道寫啥滿篇“栓Q”“奧利給”的:
有“厲害的近義詞是666的”:
有不知“精神抖擻”只知“精神小伙”的:
先別急著批判,咱仔細想想,以前網絡沒這么發達的時候,難道就沒有類似這種情況發生嗎?
我現在還能想起來好幾個中學時不愛學習,專往試卷上寫流行歌詞、非主流火星文氣得老師火冒三丈的同學。
那些同學后來的發展的確受限,但咱得分清因果——
究竟是那些流行“爛梗”毀了他們,還是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他們不愛學習、各種搗蛋的?
據我所知,這些同學,別說幸福的童年生活了,連正常的原生家庭都沒有;
“暴力、恐懼、匱乏”充斥著他們的童年,催生出一個個通過網絡拉幫結派、尋求認同和安慰的少年。
可悲的是,在我印象里,這些同學明明都很聰明伶俐,沒學過韓語但韓語歌唱得很順溜,復雜的非主流文字看一遍就能記住,就是偏不愛學課本知識,偏要和家長老師對著干。
你能說,這是“網絡爛梗”毀了他們的人生嗎?
說句大實話,任何時候都會有流行的“爛梗”,孩子會從各個渠道得知這些“爛梗”,我們不要總想著如何不讓孩子說,而是應該去思考:
有的孩子把“爛梗”掛嘴邊,是因為身邊的同學都說,自己不說反而會被當“異類”看待,他們只是把“爛梗”當成社交的工具,平時該干什么還干什么;
但有的孩子好像對“爛梗”上癮了一般,不分場合頻繁使用,甚至在試卷上胡寫亂畫影響升學成績也無所謂。
造成這種偏差的原因是什么?是管少了嗎?
恰恰相反,是教育者該管的地方不上心,發現一點問題立馬如臨大敵,鐵腕手段去管制,隨手給孩子扣上一頂大帽子,讓孩子還來不及反應就被釘上了“恥辱柱”。
被揣測、侵犯得多了,長此以往,孩子的“叛逆心、報復心”可不就生出來了——讓干什么就不干,不讓干什么偏干,就不學習,就不看書,就上網打游戲,就說你不愛聽的。
孩子出問題,先看看自己
我以前大學做家教時就遇上過這么一個6年級小男孩,家長心急馬上就要小升初了,可孩子的英語成績一塌糊涂。
我給男孩輔導功課時,男孩的媽媽可能不放心,就坐在三米外的沙發上監督著,我心里有點不適,但還是默許了。
結果掏出試卷還沒講兩道題,話題就被男孩帶跑偏了,跟我討論起了游戲里的“double kill(雙殺)”“triple kill(三殺)”……
一連串網絡游戲詞匯輸出以及出色的帶話題能力,反應之機敏讓我一個大學生都招架不住。
我心虛地跟他說別講了,你媽媽就在旁邊呢,咱們還是說題,可小男孩不屑地撇了撇嘴小聲抱怨:
“哼,她又聽不懂,自己整天啥也不干就知道刷手機,還天天管我學習,我知道的可比她多了去了……”
轉頭一看,我以為正在監督男孩學習的媽媽,果然正躺沙發上樂呵呵刷手機呢,孩子跟我說了這么多與補課無關的話,她一點兒反應都沒有,看樣子整個心神都在手機上了。
我心想您這還不如不監督呢。
一小時下課后,她終于放下手機過來關心孩子學習了:
“老師,他沒說什么奇怪話氣您吧?
都氣走好幾個家教老師了,我為了找家教真是心力交瘁……
這孩子其實挺聰明的,就是心思老不放在學習上,他都對不起我給他花的這些錢……”
當時的我不知道說什么好?,F在想來,那個男孩每天游戲不離口的樣子,跟他媽媽迷戀手機何其相似!
咱能說這樣的家長不負責、不操心嗎?
可這種一邊樹立壞榜樣,一邊嚴格要求孩子的做法,不正好就是一種扭曲的教育方式嗎?
再說網絡爛梗這件事,如果要說小孩子會被“網絡爛梗”帶壞,那很多成年人又何嘗不是?
隨手一翻“相親相愛一家人”群,“愚孝”“封建糟粕”“無科學依據的養生”“虛假謠言”比比皆是。
只不過一個是追趕潮流,一個是因循守舊。
不論大人孩子,但凡沉迷在自己認定的世界里不愿走出來,背后的本質都是因為精神空虛,缺乏獨立思考能力,才會偏聽偏信,人云亦云!
網上有句吐槽愛侵犯他人邊界的人的話:“實在沒事做的話,找個班上上吧。”
我覺得放在“圍著孩子打轉,一心盯著孩子糾錯、規訓”的父母身上也挺合適——
咱有空不如多把自己研究明白,多努力搞錢,多看看書,出去旅游,松弛一點,對自己好點……
外界環境的畸形咱一人之力控制不了,但我們永遠可以守好自己的心:
家長沉迷什么,孩子有樣學樣;
家長如何對待孩子,孩子報以同樣回饋;
家長是個什么活法,孩子以后也會這樣去面對自己的生活……
咱身為父母干了些啥,孩子心里門兒清,都看著、學著呢;咱做好自己,孩子鐵定錯不了!
尹建莉老師說過:家長掌握著孩子的命運。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,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。
家長教育理念上的“一念之差”,可以讓孩子的命運“千差萬別”。
偉大的教育從來不是高高在上
它就在一坐一臥,一餐一食間
它歷久彌新,青春永駐
加入尹老師設計的《好媽媽入門課》
讓我們回歸教育的常識
輕松學做有深度、有內涵的父母!
2022-07-23 16:04:22
2022-06-22 17:52:34
2022-07-20 13:33:20
2023-03-29 15:35:44
2022-08-12 09:55:49
2022-07-24 16:35:15
2022-07-19 16:38:48
2022-06-20 14:04:08
2022-06-22 09:49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