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孩子的教育,現在的很多父母都是他們家庭的重中之重??墒?,有不少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,任然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的方法,甚至于他們不注重方式方法的言行,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,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。
大多數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期盼心理,從而對孩子是嚴格管教,希望孩子的任何做法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。當孩子不能或者不想按照他們的想法做時,就立刻怒氣沖天,頻頻指責:“你咋回事,這么簡單的你都不能做好啊”;“你怎么就這么笨呢?”;“你就這點出息,能干個啥?”;“你看你,笨的出奇了,人家誰誰誰家的孩子那么優秀,你怎么就不能學著點呢?”等等。。。。。。
以上是每個家長都再也熟悉不過的句子和情形。就是這樣的情形,日積月累的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:我真的就是父母說的那樣吧??!很笨,沒出息,啥也做不好。。。以后,孩子再遇到稍微有難度的事情時,就直接放棄。他認為:人家都非常厲害,像他這種人,肯定做不好哪些事情,還是不去做了。這樣,孩子就嚴重自卑,失去了上進心,最終平庸,甚至墮落。
1、家長否定孩子、打擊孩子,是最直接導致孩子自卑的;
2、家長表現的過于強勢、權威,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卑;
3、家長對孩子的漠視、輕視,缺少關心,也會造成孩子自卑;
如何糾正自卑心理?
那肯定是跟上面3條反著來做:多肯定孩子、鼓勵孩子、贊美孩子;在孩子面前可以弱勢一些,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、主張說出來,多表達自己;適當關心孩子,保持一定距離,給予孩子自己的時間和空間,默默陪伴在背后支持是孩子容易接受的一種做法。
另外,不要過多的關注孩子,尤其是像這樣的什么自卑心理問題;家長首先要做好自己,家長自己工作生活的好,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,也就是最好的教育!
父母是孩子很重要的環境,父母的心態、行為,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是有很大影響的。
下面的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,父親行為對孩子自信心的影響。
曾經有一位十三歲的男孩,來找我做心理咨詢,我第一眼看上去,就知道這是一位缺少自信力的男孩,他的目光躲閃著,即便說話,也不敢抬頭看我的眼睛,而且,聲音也很沉悶,臉上很少有笑容,整個人看上去有一種軟綿綿的感覺。
陪他來的母親告訴我,他最近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,而且身體動不動就不舒服,有時候拉肚子,有時候頭疼,但是,查了好幾個醫院,都沒有發現什么器質性病變,家里覺得他應該是出現心理問題了,于是前來做心理咨詢。
隨著我們聊天的深入,我對男孩的故事了解越來越多,他在學校里,幾乎沒有朋友,自從上中學后,經常會遭到幾個男孩的嘲笑,他們有時候給他取侮辱性的外號,有時候則惡作劇地給他的衣服后面貼上各種條子。他也和他們打過架,但是,打完了之后,依然不好受。覺得不被人接納。
后來,他好不容易有了幾個伙伴,都是所謂的差生吧,他們偷偷地吸煙,他也加入了這幫人的隊伍。
這下好了,家里的家庭大戰又展開了。父親狠狠地教訓了他,天天要搜他的書包,有時候,讓他把衣服一件件地扒光了,看他是不是身上藏了香煙,有時候他正睡著覺,父親就將他的被子掀起來,說是聞到了煙味,在檢查他是不是被窩里有煙。男孩也不服氣,就與父親爭吵,有幾次,他們都險些打了起來。
男孩說,父親幾乎天天對他吹胡子瞪眼,經常罵聲高亢,鄰里之間都聽得到。有時候,同學來家里,父親就說:“你看看人家,你再看看你的德性!”
然后,男孩很快覺得那位同學就瞧不起自己了,然后,他也就不與人家來往了。
聽了他們的話,我第一感覺,是這位父親太不尊重兒子了。雖然說督促兒子改掉壞習慣,對于父母來講無可非議,但是,這位父親竟然扒光十三歲兒子的衣服去檢查,甚至是去掀他的被窩,這種行為顯然是不尊重孩子的。而且,還在兒子同學面前,說很傷孩子自尊的話,這種行為其實很過分。
于是,我請孩子暫時回避,向陪同男孩前來的母親了解他丈夫的行為。
“聽孩子這么說,您丈夫好像很暴躁。”我說。
這位母親猶豫了一下,說道:“怎么說呢,還好吧!他只是對兒子這樣!”
還好,只對兒子這樣,我從這位母親的談話中,聽出了一些隱藏在背后的問題。
于是我問這位母親,他丈夫這樣對兒子,為什么還說脾氣“還好”。
這位母親告訴我,說丈夫在外面,是公認的老好人,對領導對同事都彬彬有禮,誰有困難,他犧牲自己的利益都要幫忙。而且,和同事啊鄰居啊,相處這么多年,都沒有紅過臉的時候。
但偏偏這兒子不爭氣,總給父親丟臉,比如,學習成績不好,吸煙打架……這些事情都讓父親臉上掛不住,然后就非常生氣,自然就會打罵孩子。
我告訴這位母親,正是這位父親的做法,在塑造著兒子這樣的行為。一個不被父親尊重的孩子,他的自信力受到了極大的摧殘。
一個內心覺得沒有價值的人,又怎么與人建立和諧的關系,又怎么能在學業上保持充足的動力呢?
當然,沒有一個孩子是輕易放棄自己的。男孩與吸煙的孩子們交往,實際上是試圖通過這樣的行為來贏得別人的認可——因為他沒有辦法通過正常的途徑去獲得認可。
而這位父親,看似在兒子面前很強大,實際上,他正是在用侮辱兒子來獲得自己的優越感,換言之,是他在找尋一種權威的滿足。當然,這也是他用兒子滿足面子的期望落空后的瘋狂。
他之所以有這些需求,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很自卑的人,就是一個缺少自信力的人。
老好人,從來沒有跟人紅過臉,對同事領導都彬彬有禮……這些都是外人眼里看到的。他內在害怕被否定,擔心沒有價值,于是便通過委曲求全的方式,來獲得別人的好評,而積壓的情緒,找誰宣泄?當然是找比他弱的人宣泄,于是,兒子成了他的宣泄對象。
當我將這些講給這位母親時,她的眼角濕潤了。她承認,的確是這樣的。他們以前單位分房的時候,別的同事耍手腕,拿走了本來屬于他們的位置的房子,結果他家就分到了一處位置不好的房子。老公心里很難受,但是表面上看上去卻很寬容,跟別人說“沒什么,都一樣!”
但那段日子,卻經常打罵孩子,那時候,孩子大概四五歲吧!
由此可見,這位父親的行為是一貫的。一個充當了父親出氣筒的男孩,又怎么能夠建立自信力呢!
就算是你喊著:“兒子,你得給爸挺直腰板,自信地活!”但你的行為在不停地打壓孩子,孩子去哪里尋找信心。
這位不尊重孩子的父親,除非他意識到自己的自卑,增強自己的自信力,否則,他很難在培養孩子自信力上起到好作用。
要知道,一個擁有自信力的人,懂得尊重,也懂得拒絕,懂得貼體別人,也懂得保護自己,他能感受到自信力帶來的自尊感,也會更能尊重孩子的自尊心。
說到這里,大家不難理解,為什么培養孩子的自信力,需要父母先自我培養了吧!
這是肯定的。
我換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,什么樣的孩子容易自卑呢?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自卑的情結呢?
根據心理學的研究,自卑感嚴重的小孩一般有三種:
1、身體有缺陷的孩子
2、被過分溺愛的孩子
3、被過分冷落的孩子
這種三種情況的小孩長大后,自卑情結要比正常人高出很多,而父母所作所為,在一定程度上“促成”了這些標簽,那么該如何化解呢?
一、面對孩子的生理缺陷
1、在心底告知自己:孩子完全沒有生理缺陷。他將來成長為一個有還是沒有“生理缺陷”的人,完全取決于你的眼光和心態。你要解決的問題不在孩子身上,在你自己心里。
2、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,人們其實并無惡意,有的人看到一個小女孩子眼睛特別大,非常漂亮,也會那樣隨口說一句,這是同一種驚訝。自己內心強大而平和,就沒有外人能傷害你和你的孩子。
二、過分溺愛
被過分溺愛的孩子,長大后會發現,原來這個世界和他小時候經歷的完全是不同的,因為以前他說的話都是“圣旨”,于是他就會通過其他方式來補償失落感,比如在學校不好好吃飯,大聲喧嘩等來引起老師的注意。
所以,在孩子小時候,家長就有義務告訴孩子:這個世界真正的樣子是什么樣的,而你并不是無所不能。
三、過分冷落
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關愛,被過分冷落的孩子,長大后通常是自卑、孤僻的,他們大都是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,也不會主動去關愛其他人。
實際上,孩子是非常敏感的,他能在細微之處感受到,你是否真正的關心他。很多人,在有了小孩后,總是感嘆,屬于自己的時間沒有了,都給了孩子,那我要問:你的時間不是你的,是誰的?只是你把陪伴當成了負擔。
以上,請大家參考
原創,思想粗糧:分享有洞見的思想
謝謝關注~
父母的行為會讓孩子自卑嗎?我的答案是會。因為這是我自身的體會,自卑心理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環境有著巨大的關系。
當孩子犯錯時,父母總是以過分的責罵,毆打孩子,總是強勢的讓孩子要按自己的方法去做。舉個自己的例子,小時候夏天出去踢球,父母看見了,就叫我回家,我說我在踢一會,他們就強硬的拉我回家,我不回去他們就罵我傻這么熱不回去,一直不停的指責我,說我不聽話。當著好多同學的面,那時候就讓我感覺好沒面子,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,同學們都拿這件事嘲笑我。還有父親的賭博行為導致父母經常吵架,那時候好害怕,再加上鄰居的嘲笑,讓我內心充滿了恐懼,覺的我的家庭好差啊,比不上別人家。其他的還有學習不好時總是說你看別人多聰明,天天考滿分,每次都是這樣,都不去鼓勵我,總是埋怨我做的不好,長久以來讓我懷疑自己真的不如別人,后來我就越來越沉默。
所以奉勸各位父母,在教育孩子時要多考慮下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,不要讓你的行為讓你的孩子失去自信心,從而產生我不如他人,自卑的心理。
父母的行為真的會讓孩子自卑嗎?這是一個非??隙ǖ拇鸢?,人們個性的形成,是受后天環境的影響,有的人熱情開朗,有的人陰郁內向,都是因為性格形成的不同。每個人都存在自卑感,但是自卑感的放大或者縮小就是后天環境的影響。而對于孩子來說,與之相處時間最長,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。
自卑心理是指對自己出現了一個錯誤的認知,即認為自己不如別人,比不上別人,因此產生卑微感,這種錯誤的認知偏差,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造成的。
一點小錯誤就過分的批評,引導孩子產生認為自己是無能的,是做什么都是錯的認知?;蛘呖偸悄米约旱暮⒆优c他人的孩子進行比較,總是在孩子面前夸獎他人,無形中會讓孩子對自己形成錯誤的判斷,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,沒有最親近的人的支持,也會失去動力,喪失信心。
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在4-5歲,在這個期間他所遭遇到的環境以及人的影響,都會造就孩子人格原型的產生,若孩子從小遇到問題就有父母解決,以后遇到一點小挫折,都會使得自尊心受損。
自我就是自我認識,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,包括生理的、心理的等。
社會自我的形成大概是從3歲到14歲左右,這個時候社會處于自我的中心,人們會根據社會的期待去調整自己的行動,這時候父母的要求以及社會的規范影響自我的建立。
而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兩個成分就是自信和自尊,
也就是說當你沒有建立好良好的自我的時候,也就不會形成自信心,同時家庭的環境、父母的關系等也會影響孩子自尊心的建立,若自尊心受到破壞,也會形成自卑心理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,可能會造成他一生命運的不同,因此使得孩子成長在一個健康的氛圍中,是需要父母雙方共同的努力的。
聲明:本文章來自網友發表,不代表我們的觀點。未作人工編輯處理,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,請立即聯系我們。若您有不同的教育觀點請到公眾號“知嘛家庭教育”發表評論。
herodong2015
2022-06-10 13:17:40
pellston
2022-06-22 16:50:48
CANDYMAN
2022-07-07 15:50:16
愛你至深1
2022-07-04 09:38:05
四海Kevin
2022-07-16 12:57:20
渡劫大仙
2022-07-16 09:05:40
飄598
2022-06-10 13:17:30
相信者的倖福
2022-06-10 12:15:30
缺心844
2022-07-15 15:53:03
如若初見350
2022-07-27 12:25:01
豌豆媽媽585
2022-06-10 13:17:55
夏日58
2022-06-10 13:18:00
老三A0
2022-06-10 13:18:10
2022-06-21 17:39:19
2022-06-17 13:21:48
2022-06-17 13:09:42
2022-07-27 12:15:19
2022-06-21 10:39:20
2022-06-27 17:24:54
2022-06-09 17:41:53
2022-06-23 14:28:00
2022-06-09 17:43:10